中国妇女报:让偶像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2023-04-25 09:00:34    来源:中国妇女报

偶像崇拜在儿童青少年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的孩子把偶像奉为“神”一样的存在。儿童青少年崇拜什么样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会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带来不同的走向:偶像身上的正能量,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反之,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怎样教会他们甄别、选择可以作为学习榜样的偶像,助力孩子实现自我成长,已成为家长们面对的课题。

尊重孩子的偶像情结


(资料图片)

通常,选择偶像,儿童青少年倾向于明星人物,而选择榜样,则倾向于科学家、文学家、英雄等杰出人物。相对于小学生,中学生有偶像的比例更大,这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自主意识增强,对时尚文化、网络文化、流行艺术和流量明星等更敏感。而中学阶段又是孩子学习任务、升学压力比较重的阶段,绝大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崇拜偶像会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无论孩子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家长是否认同,都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简单否定、横加干涉或一味指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使孩子在盲目追星的路上越陷越深。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父母即便自己不认同,其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疏”而非“堵”,“疏”进而“引”。

尊重孩子的偶像情结是家长赢得孩子信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家长主动搜集孩子偶像的相关资料,获得基本信息。通过观察和聊天,了解孩子对偶像崇拜的程度,尽量以孩子的视角发现偶像的可爱之处,亲子真诚交流对偶像的看法,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家长对孩子的状况心中有数,谈话才能有的放矢,容易和孩子产生共鸣,形成“自己人效应”,有利于和谐代际关系。同时,也能获知儿童青少年热衷的流行文化特点、趋势,理解并适度满足他们。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偶像和榜样一般是儿童青少年理想自我的投射,包含他们内在的心理、情感、精神需求。儿童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较大,同时也面临生理上、外貌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困惑,同伴交往难题,以及亲子关系的变化等,当他们在上述方面遇到棘手问题而不知如何应对时,有可能沉迷于追星和“饭圈文化”,以此逃避现实压力,寻找自我价值感。

对此,家长不妨先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想法,比如他想效仿偶像什么,准备在这方面花多大的精力;他对理想自我是如何定位的等。进而和孩子聊聊具体的学业目标、职业理想、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实现这些目标自己有哪些优势等话题;询问他当下在学习、交友、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没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家长认真倾听,与之共情,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心理和情感需求。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精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找到积极健康的偶像,并适度崇拜偶像。有了家长的循循善诱,孩子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上,逐渐靠近自我目标,获得成就感。

启发孩子学习偶像的精神品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发布的《中小学生偶像文化与榜样教育研究》结果显示,73.3%的受访儿童青少年有榜样,父母和老师是少年儿童主要的榜样。科学家、运动员在儿童青少年的偶像和榜样两个排行中均位居前列,与该中心2011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科学家从第11位上升到第5位,运动员从第7位上升到第3位。儿童青少年的偶像与榜样越来越融合。

科学家、运动员成为新偶像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表明儿童青少年对偶像的选择,已从被他们靓丽的外部特征吸引,迷恋其各种表层光环,逐渐转化为注重他们的内在品质,钦佩其对事业的兢兢业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无私奉献,在体坛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仰慕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动他们身上彰显的家国情怀。

有研究发现,如果儿童青少年崇拜的是杰出人物,崇拜程度深的学生的成绩好于崇拜程度一般的学生。相反,如果崇拜的是歌星、影星等,迷恋的学生的成绩要低于理智的学生的成绩。同时,有偶像的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明显高于没有偶像的学生,偶像崇拜是中学生情感依托和自我平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青少年了解自我和发现自我价值。

因此,家长不妨利用科学家、运动员在儿童青少年的偶像和榜样两个排行中均位居前列、偶像与榜样越来越融合这个契机,提升孩子的偶像标准,将偶像转化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面对“饭圈文化”营销手段的丰富与出新出奇,家长应借势借力,挖掘“饭圈文化”中的正能量,比如,淡化偶像的趣闻轶事、花边新闻、一夜成名和光鲜亮丽,引导孩子聚焦偶像的成长历程,挖掘他们成名背后的种种艰辛、努力与奋斗的鲜活事例,鼓励孩子学习明星偶像不怕吃苦、自我约束、坚持不懈、意志顽强、孜孜以求、学习探索,以及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所做的贡献等,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将孩子对偶像颜值、衣品等表层欣赏,转化为对其卓越内在品质的欣赏。用儿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接主流价值观与“饭圈文化”,提醒孩子避免以砸钱的方式接近偶像,或者效仿偶像奢侈、浪费、追求名牌等行为与生活方式。

平时,父母多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和实践,从不同角度和孩子聊聊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独立思考。对于孩子的事情,家长尽可能让他们自己选择、做主。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当他们在面对纷繁的偶像信息时,会尝试分辨、发现偶像身上的优长,自觉选择有激励价值的偶像,汲取其精神营养。

儿童青少年的偶像与榜样是多元化的。家长平时可以借助亲子阅读、讲故事、看新闻、看影视片、旅游观展等方式,帮助孩子发现偶像与榜样身上的家国情怀、良好品德、兴趣理想、钻研精神、执着追求、传奇经历、突出功绩等闪光点,彰显其魅力,予以正向引领,支持、鼓励孩子向自己的偶像看齐。也可以借身边同龄人的选择激励孩子以正能量满满的人物为偶像,比如,留守女孩钟芳蓉从小喜欢历史和文物,受樊锦诗影响最终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刘淏林高三时读了一篇关于杂交水稻亩产增产的报道,非常崇拜袁隆平,立志“学会用科学的手段让农业发展变得更强”。在孩子偶像崇拜之路上,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与之同频共振,并扮演好“指南针”角色,帮孩子形成正向的偶像、榜样观,使其自觉将偶像转化为学习的榜样,不断汲取其精神营养,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